导语
在全球绿色发展浪潮与我国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进程中,工业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议题。
本文,深入剖析了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政策与市场趋势。从中央到地方的系列政策为转型构建了政策框架,金融市场中的各类主体也积极参与推动。然而,工业企业在转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文章从企业实践出发,提出善用绿色金融工具、强化碳核算与信息披露、主动与金融机构沟通等建议,不仅聚焦于工业企业的转型路径,更蕴含着对经济、环境与社会协同发展的思考,为理解绿色发展理念下的工业变革提供了重要参考。
作者毕连珊系商道融绿机构服务副总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中国协调员;郭沛源系商道融绿董事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中国代表,文章原标题为ESG促进工业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实践。本文刊登于《企业改革与发展》杂志2025年第3期。以下为全文授权转载。
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列为2025年一项重点任务,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明了关键方向。在这一绿色发展进程中,工业领域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其绿色低碳转型至关重要,而金融业的协同支持也不可或缺。
ESG,即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的简称,已成为金融机构评估企业非财务表现的重要依据,是推动企业实现长期价值发展的有效框架。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道路上,ESG发挥着多方面的关键作用,一方面ESG框架为工业企业的绿色转型提供新型衡量标准,另一方面ESG投资也为工业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了资金。
本文将围绕ESG促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这一主题,从政策驱动、市场趋势及行动建议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为工业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一个新视角。
政策趋势
(一)中央要求完善绿色转型政策体系
中央接连发布的重要意见和政策为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构建起坚实框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开启全领域转型征程,在工业领域着重强调产业数字化、智能化与绿色化融合,积极培育新兴绿色产业,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根基,绿色金融在其中成为稳定发展的关键支撑,确保转型进程的资金链顺畅。《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则以碳达峰碳中和为核心指引,在工业方面聚焦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与数字化协同转型,如推动钢铁等行业工艺革新、促进文旅融合等新业态发展,同时创新绿色金融工具,多渠道筹集资金助力工业转型,强化政策制度创新保障。《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针对钢铁、石化等重点工业行业设定精准节能减排指标,明确技术升级路径,绿色金融在此承担起为短期节能降碳项目提供资金、推动长期价值提升的重任,从多维度全面布局工业绿色转型战略。
(二)多部门促进产业与金融协同转型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工信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发布重要政策,围绕产业金融协同发展提出具体指引和要求,梳理总结如下:
(三)地方探索出台转型金融标准
多地出台政策推动工业低碳转型与金融支持协同发展,积极结合当地产业特征,编制转型金融标准,部分梳理如下:
市场趋势
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产品为载体,商业银行积极参与低碳转型相关的标准及研究,开展对企业客户的转型支持。例如江苏银行通过《江苏银行信贷客户ESG评级体系》将企业ESG表现纳入审批、定价决策依据,激励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履行社会责任、完善管理制度,为量化评价客户绿色低碳转型表现提供有效手段。
根据《中国责任投资年度报告(2024)》的统计,我国绿色信贷高速增长,2020年以来逐年增长率均超过25%。以《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和《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为主要依据,此类贷款支持了大量的能效提升、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项目。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在2022年披露的统计数据估算,截至2024年9月底,绿色信贷的减排效益在10亿吨级别。
碳减排支持工具在2021年11月由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设立,首批支持21家全国性金融机构为碳减排领域内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融资。该工具采用“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金融机构在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前提下向企业提供碳减排贷款。中国人民银行则按贷款本金的60%向金融机构提供1.75%的低息资金支持,期限为1年,可展期两次。这一机制有效降低了绿色项目的融资成本,激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2023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将部分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纳入碳减排支持工具的金融机构范围,进一步扩大政策惠及面。2024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明确,碳减排支持工具实施年限将延至2027年。截至2024年6月底,碳减排支持工具余额5478亿元,累计支持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超1.1万亿元,覆盖市场主体6000多家,带动年度碳减排量近2亿吨,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向低碳轨道转型。
同时,绿色债券、绿色资产支持证券(ABS)、碳中和债券和转型债券的发展也为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动力。根据统计,截至2024年9月底,包括绿色债券等各类可持续债券市场存量为2.70万亿元人民币。2023年我国共发行142单绿色ABS产品,发行规模2403.22亿元,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款与新能源汽车贷款是绿色ABS产品最重要的基础资产类型。
(二)机构投资者纳入ESG和转型因素
机构投资者从长期价值的角度促进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截至2024年9月底,共有100家基金公司发布了848只ESG公募基金产品,总规模达4098.65亿元,其中主要采取了节能环保行业主题投资、ESG优选理念,或ESG剔除理念。长期来看主动管理的ESG基金表现均优于基准指数,年化超额收益达到5%~7%。截至2024年9月底,国内主要指数公司共发布了250只采用ESG因素筛选成分股的股票指数,超过60%的ESG指数五年或三年年化收益率高于对标指数。
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认识到ESG和转型因素对投资回报的影响。《资管行业助力企业低碳转型》研究报告表明,通过衡量上市公司在转型意愿、转型潜力和转型成效方面的表现,综合评价上市公司适应零碳经济的能力。转型能力评分不仅内部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也与ESG评分和财务指标正相关。研究团队基于转型能力评分构建了转型择优策略,发现选择转型能力评分高的公司构建的投资组合长期可以产生相对于基准的超额收益。机构投资者通过ESG投资战略,对被投企业的ESG战略与表现(包括绿色低碳转型)起到直接推动作用。
此外,也有一些机构投资者积极加强与被投企业的沟通。国际有气候行动100+(Climate Action 100+)倡议,投资者主导督促温室气体(GHG)排放量较大的公司对气候变化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与《巴黎协定》将温度上升限制在1.5℃以内的控温目标保持一致。国内有中国气候联合参与平台(CCEI),由30多家大型机构投资者作为成员单位加入,总资产规模已超过70万亿元人民币。通过促进机构投资者发挥资本及股东影响力、积极践行尽责管理,CCEI正成为推动中国企业绿色低碳高质量转型的投资者合作机制。
(三)绿色股权投资基金助力转型
绿色股权投资基金主要涵盖绿色产业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等类型。这些基金有一个显著的共性,即相较于债券投资和对上市公司的投资,它们与被投企业之间的沟通更为密切,对企业的影响力也更强。然而,它们在投资企业的规模以及投资方式上存在差异,在创新的广度和可行性方面也各有侧重点。
国家绿色产业发展基金是基金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典型代表。2020年7月15日,该基金在上海市正式揭牌成立,由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以及上海市政府三方共同发起设立,首期总规模达885亿元人民币。其投资策略具有双重性,一方面直接对新能源、资源回收等领域的项目进行投资,为这些绿色产业项目提供直接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发起子基金,以此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中。除了国家绿色产业发展基金,各地还有诸多地区性的产业发展基金,如山东绿色发展基金、湖北绿色低碳发展母基金、陕西绿色能源基金等。这些基金通常由国内省市引导基金、重点企业或国际组织联合发起,规模在10亿到100亿元人民币(或等额货币)之间不等,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绿色产业的发展。
私募股权基金(PE)在低碳产业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够深入参与到具备一定规模的低碳产业项目的投融资活动中,致力于培育那些具有显著气候效益的重点项目。例如,由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联合宝武钢铁集团及社会资本共同发起设立的宝武碳中和股权投资基金,借助各方的资源和优势,为低碳产业项目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专业的支持。
风险投资基金(VC)对于绿色产业在技术和模式方面的创新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筛选优质项目、支持成果转化以及推动产业发展等方面。风险投资基金愿意支持被投企业从无到有的起步阶段,助力其完成初步的市场化验证,为绿色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最初的动力。而且,风险投资基金对绿色项目给出的溢价评价,是一种积极的市场信号,能够吸引更多的资源流向绿色产业领域。此外,具备完善投后管理机制的风险投资基金,还能够与工业园区、高校及科研院所、产业内成熟企业等各利益相关方建立紧密的联动关系,促进产业上下游的协同低碳转型。自2020年以来,以新能源产业链为代表的创新赛道持续升温,催生出大量的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项目。如红杉中国、毅达资本、绿动资本等投资机构,纷纷重点布局新能源新材料赛道,积极挖掘和培育该领域的创新企业和项目。
工业企业的实践建议
企业应善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ESG投资等绿色金融工具,促进以下变革:
一是解决自身技术和管理瓶颈。企业应积极评估自身技术水平与管理体系,利用绿色信贷、转型债券等金融工具获取资金,引入先进节能技术,优化生产流程,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同时,革新管理模式,增强内部协同与决策科学性,这有助于提升企业在绿色发展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是促进供应链转型。企业要引导供应商开展绿色生产,如要求采用环保包装、使用清洁能源,建立绿色供应商评价体系,对表现优秀者给予金融优惠或订单倾斜。通过这些措施,推动整个供应链降低碳排放,提升绿色竞争力,从而增强企业在绿色供应链中的引领地位,实现产业链的绿色升级。
三是挖掘长期价值。从ESG视角重新审视业务布局,投资研发绿色产品或服务,开拓新市场。例如新能源汽车企业加大电池续航研发投入,满足环保需求的同时提升品牌价值,实现长期盈利增长。这样做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的绿色发展趋势,创造更大的长期价值。
四是将碳价成本纳入考虑范围。跟踪碳市场价格波动,核算产品或服务碳足迹,在成本核算、定价决策中融入碳成本,促使企业节能减排,也为参与碳交易、获取碳收益做准备。这不仅有助于企业积极应对碳市场变化,还能推动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更加注重绿色低碳,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强化碳核算和信息披露
企业可通过积极遵循国内相关指引标准,并与专业第三方机构开展深度合作等方式,强化碳核算与信息披露工作。这不仅有助于企业获取更多优质金融资源的支持,提升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吸引更多投资者的目光还能助力企业精准识别内部高耗能环节,挖掘减排潜力点,为企业实现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主动与金融机构沟通
首先是积极向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利益相关方沟通重要进展,定期向金融机构汇报节能改造、新能源应用等绿色低碳成果,展示减排量、能源节约量数据,以实际成效证明企业转型决心与能力,争取更优惠金融条件与更大资金支持。其次,企业应与金融机构共同探索价值模式,促进产业生态发展,如开发基于碳资产的金融衍生品;构建产业生态联盟,整合产业链资源,实现信息、技术、资金共享,推动产业整体绿色升级与可持续发展。
(本文发表于《企业改革与发展》杂志2025年第3期)